一、鱘魚的種類、分布和資源狀況
鱘魚(Sturgeon)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
鱘魚種類
鱘形目 |
鱘科 | 鰉屬 | 歐洲鰉、達氏鰉 |
鱘屬 | 閃光鱘、裸腹鱘、長吻鱘、亞得利亞鱘、中華鱘、達氏鱘、日本鱘、中吻鱘、湖鱘、短吻鱘、尖吻鱘、 高首鱘、多甲鱘、大西洋鱘、鈍尾鱘、俄羅斯鱘、小體鱘 |
鏟鱘屬 | 密蘇里鏟鱘、密西西比鏟鱘 |
擬鏟鱘屬 | 大阿姆擬鱘、小阿姆擬鱘、錫爾擬鏟鱘白鱘屬 |
白鱘科 | 白鱘屬 | 長江白鱘 |
匙吻鱘屬 | 匙吻鱘 |
1、現存鱘魚均分布于北半球,主要有3個分布密集區:
歐洲的東部,里海、黑海,咸海地區;
環繞北太平洋兩岸的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區;
北美洲東海岸地區
2、我國分布有8種鱘魚,主要分布在長江、黑龍江和西北的新疆三個區域:
長江:中華鱘、達氏鱘、白鱘;
黑龍江;史氏鱘,達氏鰉;
新疆額爾齊斯河:西伯利亞鱘,小體鱘;
新疆伊利河:裸腹鱘;
1998年4月1日起,聯合國華盛頓公約(CITIS)將全世界野生鱘魚認定為瀕臨絕種的保護動物。長江水系的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水生保護動物,史氏鱘、達氏鱘、西伯利亞鱘、小體鱘等都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均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二、全球的鱘魚產量
在上世紀80年代,鱘魚的產量主要來源于野生捕撈,產量高峰曾經一度達到.3.18萬噸。然而,由于過度捕撈、偷獵、水污染、非法貿易、棲息地和遷徙水域的人為破壞等原因,全球鱘魚數量在80年代后開始急劇下降。進入21世紀,鱘魚的人工養殖逐漸興起,并已經取代野生捕撈,成為全球鱘魚產量的主要來源。截止2011年,全球鱘魚產量約為5.24萬噸,其中人工養殖產量占了99%。
三、中國的鱘魚養殖
第一階段:資源調查和人工繁殖試驗
上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鱘魚研究的重點是自然資源調查和人工繁殖。在此期間,詳細調查了長江和黑龍江的鱘魚資源,1956~1957年,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還對野生施氏鱘親魚進行催產,首次成功獲得了人工繁殖的魚苗。
第二階段:增殖放流
上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重點研究了野生鱘魚資源的增殖放流。在此期間,長江葛洲壩工程局在宜昌建立了中華鱘研究所,黑龍江國營農場總局在勤得利建議了施氏鱘增殖放流試驗站。通過捕撈野生鱘親魚進行人工繁殖而獲得苗種,向天然水域放流、增殖。
第三階段:人工養殖
1990年,湖北省水產部門第一次從美國引進匙吻鱘受精卵,在仙桃市水產研究所孵化,培育成魚種。隨后的10年間,陸續引進匙吻鱘受精卵100萬粒,培育的魚種分別在池塘、水庫和湖泊中養殖,目前,匙吻鱘養殖已推廣到10多個省市。
1990年,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始進行野生施氏鱘馴化養殖和活體取卵技術研究,1992年,首次在室內用人工飼料馴養施氏鱘幼魚獲得成功并向全國推廣。
1993年,大連瓦房店與俄羅斯合作建立鱘魚養殖場,引進俄羅斯鱘和雜交鱘養殖。
1995年,北京小湯山從德國引進養殖設備和西伯利亞鱘苗種進行養殖。
1998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和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合作,在北京房山建立鱘魚繁育技術工程中心, 該中心集科研、教學、生產、示范于一體,對我國鱘魚養殖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階段:養殖鱘的人工繁殖和規?;a
2002年,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首次采用活體取卵的手術方法,使養殖成熟的施氏鱘產后親魚存活并再次參加繁殖。至今,培育的施氏鱘親魚已連續10年重復產卵5次。國內許多養殖場除培育培育施氏鱘親魚、繁殖外,還開展了西伯利亞鱘、小體鱘、俄羅斯鱘、雜交鱘和匙吻鱘等人工繁殖。目前,北京、四川、江蘇、浙江、湖北、黑龍江和山東等地有20多個養殖場,進行鱘全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基本擺脫了對野生資源和進口的依賴。
第五階段:鱘魚籽醬的生產和出口
隨著鱘養殖群體的不斷擴大和陸續成熟,養殖目標轉向加工和出口鱘魚籽醬。截止2011年國內已有4家較大企業獲得了鱘魚籽醬加工和出口許可證,年生產和出口超過10噸。
第六階段:鱘魚和魚子醬生產轉向湖北
我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尤其是工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對水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對于水產養殖這個需要在水中進行的行業,養殖水域和用水量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問題,與其他經濟魚類相比,鱘魚養殖對水質要求更高,這就決定了能夠養殖鱘魚的水域很有限,我國西南地區有許多溫度適宜、飼料豐富、適合鱘魚養殖的水體,可以采取定期投放、定量捕撈源源不斷獲得商品魚和成熟親魚甚至魚子醬。所以,2006年開始,鱘魚生產和魚子醬生產向湖北這個冷水資源更加豐富和廉價的地區轉移。